柳琴的形制与改革


摘 要: 柳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典型的弹拨类乐器。原始二弦柳琴是柳琴最早的形制,经改革历经了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经实践证明,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为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柳琴。 

关键词:柳琴;三弦;四弦;五弦;七弦;双共鸣箱 
  
中图分类号:J6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C006)04—0230—03 
   
柳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典型的弹拨类乐器,有“民乐队中的珍珠”、 “民乐队中的抒情女高音”之美誉。它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斗子”、 “琥珀”等。其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演奏方法与琵琶相似,只是右手用拨子演奏。早期的民间柳琴为原始二弦柳琴,用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伴奏中,到20世纪50十年代出现了三弦柳琴,20世纪60年代,其形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以秀美的姿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使用范围也从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发展到用于独奏、协奏及乐队的高音声部中。之后,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经实践证明,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为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柳琴。柳琴形制上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柳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一、 柳琴的起源与原始二弦柳琴 
柳琴的起源,查无文字记载,经多方广泛访问老艺人,均证实柳琴的产生与“拉魂腔” (苏北鲁南一带地方戏曲的前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柳琴是随拉魂腔的发展而起源于山东临沂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修的《沂州府志》卷四中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拿担橐,邀侣偕出,目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而这些“游食四方”的“兰(兰山,今临沂)郯(郯城)之人”为乞食而“携拿担橐,邀侣皆出” “几与风阳游民同视”的情景,以及他们“久而习为故事”而“唱门子”的情形,与早期拉魂腔艺人手拿柳琴演出的形式极为相似。(2) 
   关于第一把柳琴的诞生,民间盛行一个传说:据传约在二百年前,拉魂腔的祖师武大团、武二团兄弟俩,逃荒要饭住在一所破庙里时,见四大金刚中的琵琶金刚甚是威风,于是动手模仿金刚手中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两根弦的土琵琶,讨饭时一边弹着,一边唱着家乡流传的小调,此后这种乐器及这种演唱形式就慢慢流传开来,这是最早诞生柳琴的说法。(3)两兄弟手中拿的就是早期柳琴的雏形,唱的小调就是拉魂腔早期的旋律,这种边弹边唱的简单形式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并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街头演唱艺人,他们的唱腔中结束句的拖腔有一个七度大跳,所以被人们称为“拉后腔”,也称“拉魂腔”。拉魂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俗称“土琵琶”的柳琴。 
  20世纪50年代三弦柳琴出现以前,在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用的是二弦柳琴。二弦柳琴的形制,(4)琴体较大,用柳木制作,简单而粗糙,只有两条丝弦,七个用高梁杆做成的音品,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不便转调,表现不够丰富,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因竹套质脆易裂,又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直到今天在山东滕州、江苏徐州的民间仍可见到这种形制的柳琴。此时的柳琴长期用于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由于原始柳琴存在音域窄,不便转调,音色不美等缺点,故大大限制了柳琴音乐的发展,多年来成为音乐工作者乐器改革的目标。 
  
二、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制作了一把较精致的柳琴,三条弦(两高音弦同音),十个品,琴头饰以如意雕饰,缚弦较大,而板上还未开音孔。遗憾的是,此品未能流传下来。(5) 20世纪50年代,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王惠然先生在一次到沂蒙山下部队体验生活时发现了这件民间乐器,经多年潜心研究,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在1958年制成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三弦二十四品柳琴采用了优质红木做背板,用优质梧桐木做面板。红木坚硬,对音有较好的反射作用,梧桐木松软振动好,使其音质、音色更理想。在柳琴的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改为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其丝弦也全用钢弦或尼龙弦,增大了音量。在外形上也作了适当的改革,将原来的琴体缩小,做了精心的设计(近似小琵琶),并对琴头做了精美的改造,装有精巧美观的头花、脖花、轴头、音窗等,上漆也讲究了,使其看上去色泽光滑美观。三弦柳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d1、g1、d2或d1、a1、d2,音域从d1---d4,有三个八度。这样三弦柳琴的音域比原始柳琴音域稍宽,音量稍大,又解决了转调问题,不但用于戏曲伴奏,而且在民族乐队中被采用。1960年,王惠然先生为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结束了柳琴二百年来只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6) 
  20世纪70年代初,王惠然先生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对柳琴又进一步做了创新和改革,他又一次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1970年试制成功了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而成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1970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四弦柳琴独奏曲《幸福渠》问世了。四弦柳琴是在保留民间柳琴原始风格与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各种乐曲的需要,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四弦柳琴优点很多,广受欢迎,原因在于它与原始柳琴比较: 
   1、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 
   通过缩短琴身和适当改变琴腹结构,使外弦定音,提高了四度,使柳琴成为一件名符其实的高音乐器,通过三弦柳琴的定弦,发展到了四弦柳琴的定弦。通过实践验证,它有以下优点:(1)保留了柳琴传统的定弦风格,即五度定弦。(2)方便记忆演奏。一二弦为一组,三四为其低八度,指法与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一二弦、三四弦之间可奏出一个八度的音,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种性质的和音、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2、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 
  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而成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定弦为g、d1、g1、d2,音域由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为方便。在排列上,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便于演奏各种常用的和音、和弦。 
  3、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制作柳琴的木料,由柳木改为质硬、反射加强的红木,共鸣箱内膛适当加厚,并采用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老梧桐木)采用高音外侧稍厚,低音内侧稍薄等措施,使四根弦的高低音振动基本平衡;由于丝弦质脆,音散,易断,尼龙弦虽然结实但余音小,欠明亮,推拉弦时音高变化迟钝,现在一二弦采用钢弦(也有用尼龙钢丝的),第三四弦采用合金缠弦,使弦与共鸣箱的振动结合更好,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将平底琴码改为阶梯拱形琴码,减少了对面板的压力,使面板充分振动,解决了因弦的张力不同而引起的音准差的问题;将原来的高梁杆品、竹品改为面上镶有铜片的的竹品,使发音灵敏、耐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民间柳琴无音窗,现在面板上两侧各开一个椭圆形音孔,并装上美观的音窗,使之既增大音量又不空旷;在工艺、外观上讲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其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富于光彩,穿透力强,二三弦中音区优美柔和富于表情,四弦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绵长。 
  4、革新了演技,增强了表现力。 
  由于原始“柳琴套”质脆、易裂、触弦点过宽,发音较钝,有杂音,技巧受限。现采用透明的赛璐珞(或尼龙、玳瑁)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拨片软硬适度,富于弹性,发音敏锐易于控制力度,便于演奏多种技巧。而且柳琴在借鉴中外弹拨乐技巧的基础上已整理出一套规范化的演奏技巧。为演奏各种乐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力。改革后的四弦柳琴有了以上的优点故被广为采用,它仍被用于鲁南苏北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唱腔音域更宽,转调便利,音色更美,给演员的唱腔以陪衬润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托腔保调之功效。四弦高音柳琴还被广泛用于独奏、协奏及乐队中,适合演奏高音区华彩性、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适于表现节奏鲜明,富有弹性而活泼的曲调,与乐队的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的作用。1988年,四弦高音柳琴荣获全国乐器改革的最高奖——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为了更好地推动柳琴艺术的发展,音乐家们在近几十年里又尝试了几种柳琴的制作,如五弦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 

三、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 
   1975年,大连市歌舞团林吉良、于智昭试制成功了五弦中音柳琴。这种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背板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三块桐木结合而成,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使之合理分布,音孔也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并取消了音窗,音品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条琴弦分别定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高音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目前,此种琴已用于独奏及合奏,它不仅有着较好的独奏效果,在乐队合奏中,也能起到连接柳琴和琵琶声部的桥梁作用。 
1980年前后,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演奏硕士生导师常立玉教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设想并成功研制了七弦柳琴。七弦柳琴是在四弦柳琴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外形比四弦柳琴略大,由于是七根弦,故采用了双槽七轴,将七个弦轴分别装在两具槽内,有四个轴和原来的柳琴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其余的三个小轴采用吉他轴,这样既能装下七个轴,从外观上看又和原来的四弦琴轴一样美观。为使发音保持平衡,因弦多了必须适当加大原来的琴体,又适当缩减了琴体的厚度,又对原来的共鸣腔体加以改造,这样保持了四弦柳琴清脆明亮的高音音色不变。为防止七条弦挤在一起无法演奏,故加宽了山口,使弦距在0.6—0.7厘米,为摆开七条弦,又加长了四弦柳琴的单梯形码,将单梯形码改为双梯形码,同时又将四弦柳琴栓弦的微调宽度加宽以适合七弦。七弦柳琴的定弦不是以扩大音域为目的,而是在原来的定弦基础上采用双向定弦的方法,使其产生丰富的琶音效果,其定弦为d2 g1 d1 g d1 g1d2 。这种双向式的定弦,就是说它向外(右)向里(左)连起来都是一个悦耳的琶音。这种柳琴保留了原来的四弦柳琴的特点,增大了音量。丰富了表现力,并且使低音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演奏中奏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琶音效果是七弦柳琴在演奏中的优势与特点。另外,它增加了三条弦,可在同一音高的弦上,既做旋律,又做伴奏,四弦柳琴上的演奏技巧在七弦柳琴上可得以充分的发挥。(9) 
  香港中乐团的柳琴首席演奏家阮仕春制作了双共鸣箱柳琴系列(高、中、次中音三种规格),并为此获得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双共鸣箱柳琴的制作材料与一般四弦高音柳琴相同,背板用硬木,以红木、紫檀木、花梨木为主,面板用软木,一般以梧桐木为主。从外观上看,双共鸣箱柳琴比一般柳琴厚,背板上有一个音窗。这样可以让演奏者比较清楚地听到自己所演奏的声音。其原理在于:琴的面板主要提供振动,背板则主要提供反射,柳琴基本发声的方式,是由琴码将弦震传送到面板,经面板震动共鸣箱内的空气使声波向内传送。声波碰到背板产生反射在共鸣箱内,使声波产生驻波的现象,藉以放大音量,而后从音窗传出。双共鸣箱柳琴的内部结构与传统柳琴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共鸣箱内多了一层以软木制作的隔板。它的功能在于借由音柱传震的作用,使得第二层面板,亦能产生声波的作用,但也同时提供反射,产生类似小提琴发声的效果。双共鸣箱柳琴的功能在于既可以加大柳琴的音量,又可以提供不同音高产生驻波的空间,使得各音区的发声得以平均,使音色更具美感。这种双共鸣箱柳琴因产量不高,价格昂贵,故使用不很广泛,目前台北市乐团、实验乐团已采用双共鸣箱柳琴,台北柳琴室内乐团可能是全世界双共鸣箱柳琴集中密度最高的团体。 
   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的使用不如四弦柳琴那样广泛,但同样是音乐工作者多年演奏与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呕心沥血的结晶,为柳琴进一步的发展做出了尝试与贡献。在二百余年的柳琴发展史中,柳琴出现了原始二弦柳琴、三弦柳琴、四弦柳琴、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多种形制,它们成功的改革丰富了柳琴音乐艺术,拓展了柳琴发展空间。柳琴艺术这朵民族艺苑奇葩,定会一枝独秀地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为弘扬我国民族艺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欣赏手册[Cl]。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2]常立玉.柳琴论文集[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3]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编委.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C).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乐声.中国乐器[M).轻工业出版社,1986. 
  [6]王惠然.王惠然柳琴作品集[M).上海音乐出版~,2001. 
  [7]王惠然.柳琴改革及其乐改观念[J].中国新音乐史论集之国乐思想[C].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4. 
  [8]乐声.中国乐器[N].轻工业出版社,1986. 
[9]常立玉.柳琴论文集[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