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通常是指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二胡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实际上意境是指演奏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思维或意念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景,加载到二胡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信息。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通过大脑的重新编码,形成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印象都是片面的、局限的,而且是带有主观臆想的。人们首先是感觉到“我”的存在,然后才从“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到”等出发,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印象,这就是自我意识。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心中可以留下不同的印象,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对感官的信息,进行了不同的筛选和组合,其中还掺入了各种心理因素的结果,这就是人的心境。当我们离开这些客观事物后,将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重新在意识中再现,就形成了意境。如:泰山日出、海滨夕阳、草原景象、黄山观瀑等等,都可以作为二胡演奏中的意境素材,在乐曲中表现出来,这是意境中的实境。
在二胡演奏中,演奏者常常需要从内心体验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江河水》中那位东北妇女在江边哭诉时的悲痛欲绝;《新婚别》中那位新娘在出嫁时的欣喜羞涩,以及与丈夫分别时的肝肠寸断;《怀乡行》中作者在抗日战争年代,因家乡沦陷,不得已流亡在四川重庆时的思乡之情,等等。出色的演奏家在舞台表演时,能迅速地“忘我”,而投入到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之中去。悲他们之悲,喜他们所喜,大有“庄子梦蝶”之感。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曾在演奏完《宝玉哭灵》后对我说:“乐队的过门一响,我仿佛能看到宝玉从观众席后面向我走过来,与我合为一体。在我演奏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宝玉,而不是闵惠芬,那个哭腔完全是从我心中迸发出来的啊!”这就是演奏家在舞台上进入“规定情景”的典型例子。因为演奏家在演奏时将自己幻化成了作品人物,所以我们称它为意境中的幻境。
以上这两种意境都是存在于演奏者的思维之中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一种意境称为虚境,亦即音乐中的禅境。它只存在于演奏者的意念之中,是演奏者“元神”功能的体现。如能进入此境,演奏时将心平似镜,宁静如水;不急不缓,无盈无亏;随手依心奏来,只求琴心相映;心中灵机一动,琴声即刻变化莫测。演奏家会感到音乐如同薄雾一般,在眼前飘渺,仿佛清晰可见。
那为什么说虚境只存在于演奏者的意念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演奏者的思维之中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的是指通过其它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如:我们早晨起来看到屋面上湿了,通过思维,知道夜里下过雨了;概括的是指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或事物间的规律性加以归纳,联系成一个综合体来认识事物,如:苹果、梨、桃子等都属于水果。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和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又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不同的种类。不论是哪一种思维形式,都是有目的和过程的。就拿二胡演奏来说,这三种思维都是存在的,也是必须的。演奏动作的调控主要依靠直观动作思维来完成,如:当听觉察觉到音准有误时,会即刻命令手指动作做适当调整,使音高符合听觉的标准。又如:在演奏快速乐段时,两手的密切配合也都是在直观动作思维的控制下完成的。乐曲的结构分析、整体布局,以及各种对比手法的运用等等,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如果一位演奏者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那么他的演奏将会因缺少章法而显得零乱。当然,在二胡演奏中最重要的还是形象思维了。我们所说的意境,就主要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在演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并不只是局限于所见的实境,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想象中的幻境。二胡演奏时的想象又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和幻想。在演奏中因某些音型而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件事物称为无意想象,如:《赶集》的快板乐段中有一个自由的大下滑音,我在演奏时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一个枣儿从车上掉落下来,‘骨噜噜’地滚进路边的地沟中不见了”。演奏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许多趣味都是来自于这种无意想象。根据作品的文字标题和音乐主题塑造乐曲的人物形象,称为有意想象了。利用这种想象力,演奏者似乎清晰地“看见”了乐曲中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这对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由实境进入幻境的必由之路。试想演奏者如果连塑造乐曲人物形象的能力都没有,他又怎能从内心体验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呢?在演奏中充分体现演奏者内心愿望的想象称为幻想,它是想象力极度展开的结果。如:在舞台上幻想自己的形象十分高大,顶天立地;幻想自己是“音场”的中心,所发出的能量可将整个音乐厅包含在内,等等。此外,暂时忘却自我,将自己幻化成乐曲中的人物,在内心真切地体验他们的思想情感的想象也属于幻想。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意念。意念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就是人的念头、想法。在二胡演奏之道中讲的意念,却是指“一种信息的发生源,并能引导信息流在演奏者的身体中顺畅地运行,通过乐器对声音进行直接的加工”的人脑功能。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意到气到,气到音到”。这种对声音进行直接加工的信息并非是一般的信息,用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的话来说,是演奏者的“生命语言”。它一般呈点状,在演奏中往往只是一闪念,并不与前后过程发生“线”的关系。如:演奏者在意念中闪现了一下“温柔”的感觉,仿佛是“怀中抱着一只小猫”一样,音乐性格即刻就呈现出一种柔情;演奏者随即又在意念中闪现出一个“俯昂”动作的感觉,仿佛是“在湖中划船”一般,旋律线马上就会呈现出一种随波逐流般的起伏,等等。演奏者的意念不停地闪现着各种感觉,音乐就随之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但这些意念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演奏者随心而动的、一个一个的“点”。这种意念是演奏者“生命”的语言,也就是说,他意念中的感觉是与其它任何人都不相同的,十个人的“温柔”就有十种相状,百个人的“俯昂”就有百种形态,这是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描述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意境中的实境和幻境是存在于演奏者的思维之中的;它们有因由、有目的、有过程,呈线状。但要进入意境中的虚境(禅境),却必须尽量地减少思维的参与,而使信息直接从意念中产生。它们没有因由、没有目的、没有过程,呈点状。要进入这种禅境,首先要做到心神清静,心无挂碍,使音乐的信息能顺畅地运行;第二要消除人与琴之间的隔阂,做到人琴合一、琴心相映,这样才能进入到二胡演奏的自由王国之中,达到“心中灵机一动,琴声即刻变化莫测”的境界。
以上所说意境中的三种境界,在实际演奏中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关键全在运用得当。一位演奏家的成功,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名师,也不完全在于他的刻苦,而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悟性。说到演奏的境界,我觉得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的解释最为精辟。他在《琴禅》一书中说:
“所谓‘大境界’即是一切境界。虚中有实,虚中有幻,亦实亦幻,亦实亦虚,实中虚幻,幻中虚实,无中有一切,一切皆若无。得此‘大境界’,‘反若无道’,忘却了一切纠绊心灵的绳索(如若手指啊、手腕啊、前臂啊、大臂啊,等等),只有心灵之乐——心乐,才能获得钢琴音乐世界中最大的自由。”
音乐表演艺术是相通的,钢琴的“大境界”如此,二胡的“大境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如果只是达到了演奏技术上的高度,那么仅是一位琴匠而已;如果你能达到演奏艺术上的高度,那就可以成为一名琴家了;如果你能将手中的乐器提高到演奏之道的高度,才可算得上是一位琴佛啊!